【知识学习】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一)
【日期:2025年09月17日】 【单位:专业认证宣传报道组】 【作者:人文学院】

一、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其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SC):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OBE):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建立统一认证体系。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

2.注重省部协同推进。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

3.强化高校主体责任。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运用多种认证方法。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五、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构建横向五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分级分类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调在国家统一认证体系下,部省协同推进开展工作。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以内部保障为主、内部保障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师范教育质量监测认证制度。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强调用证据“说话”,说、做、证一致。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对师范类专业基本办学状态进行常态监测,保证师范类专业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要求。

六、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考查特色是什么?

考查特色主要有三点:

1.标准全覆盖。考查范围涵盖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特别关注前期调研与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

2.考察“说-做-证”(说得清、做得实、证得明),即重实质,又重过程,要求实质合理、过程留痕、结果有效。

3.重点考察“五个度”。总体检验: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重点考查: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审核:胡文靖 编辑:李锦)

【浏览:

关闭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